台灣學運的迷思與反思

三里
(輔仁大學社會系學生)


台灣的學生運動自從90年3月至今,已經把力量消耗得差不多,學生一直不能在其間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的建設性計畫,仍舊停留在「見招拆招」的階段,完全依賴執政當局犯下政策錯誤而針對抗爭一番,這只是藉國民黨搭建舞台給學生運動。如此流於只把主要敵人的矛頭對向國民黨,但台灣的建設及社會問題並非推倒國民黨就可以得到解決那麼簡單,其實當中糾雜著歷史、教育、資本主義等因素不可忽視。

學生純潔形象與儀式性祭典

若學生運動的領導者不能以學生及人民的力量,學習思考整體運動往前邁進的動力為何,運動的計畫為何的話,則學運不免是一種藉學生純潔形象所做的「儀式性祭典」罷了。事實上二年來國民黨及學運之間已經漸漸互動出一種模式,學運團體會在運動集結人數之際,不斷將議題無限上綱向國民黨索取讓步,國民黨則是以耐力予以安撫或有時根本相應不理,直到學生的體力無法負荷曲終人散為止,一切恢復原狀,執政當局依然我行我素。這樣到現在已經把多數學生參與學運的熱情磨得冷卻下來,也把關心國事的良心擱置下來。

學運原來是學生利用知識及理性結合的力量,那是一種源源不絕,可以再生承續的力量,這股力量需要主題和目標才可以建立主體性,走得更好,但如果只是發展出和執政黨周旋的運動策略而已則是非常可惜的。宏觀的角度來看,學運奮鬥的目標應該是改善一般人民的生活,和社會體質,這是一種長期的計畫。另外再對運動重新定義,它不該只是一群人集結在固定的地點如此而已,它應該是一種沒有形式,在任何時間、地點不斷向人民學習和組織的過程。所以當前台灣的學生運動只拘泥在幾個地點,等待國民黨出錯,再集結學生的形式,容易走上泛政治化,而不能照顧台灣社會問題的全貌。

過去學運之中的領導階層流於老化及喜歡內鬥也是一個大問題。從90年以來塑造出不多的學運明星,而整個決策中心的權力也被壟斷,權力的上下流通管道並不順暢。其中成員動輒互扣帽子,區分路線,互分敵我,實質只是為穩固領導位置,反而削弱自己的力量。這是鬥爭之初的最大忌諱,在鬥爭之中,去批鬥別人的同時,也要有被批鬥的肚量,這會使理念愈辯愈明,否則只會使鬥爭趨向惡質化,而沒有新的力量和開闊的視野。

學運的目的是為弱勢者服務

關鍵是在究竟學運的目的是以社會為目的,或只是單純為個人的參政尋找空間。以學生的角色和社會聲望應該是為社會的輿論注入清流,也替社會預設理想,和替弱勢者服務。原來大家所說「絕對權力使人絕對腐化」並不適用學生,但如今的學運之中卻不免也有此種現象。

運動和學習是一個分不開的辯證關係,學運份子是要在知識和人民之中學習,再回去運動;也從運動之中有了經驗,再回到人民之中傳播。和人民學習,才可以真正知道人民的聲音和長處;和書本學習,可以培養宏觀的角度、理性的態度;而不斷去實踐,才能獲得經驗,這種相互的辯證,不只對運動的過程有意義,也能有一個人格的建立。

學運由校內走向校外,它終將再由校外走進校內。學生被社會所依賴的仍是以品學兼優為標準,畢竟學校是一個學生的培養所。現在的校園有很多的問題需要被關注,學生本身的課業也必須被努力,一個能處理自己和自己生活環境的人,才可以給人信心。學運份子如果不能處理好自己,很難被相信他可以為社會追求些什麼。學運中常常呼喊民主、正義,但這些理想的過程和結果往往被偏執地當成口號而已,而實質的內涵,除了透過學習與實踐,從錯誤中成長外,實在很難找出第二條路來。最近的學習和實踐場所,常常是生活的週遭,捨棄近途,一下子去投入陌生的空間,畢竟容易忘記自己是誰。

學運份子的自我膨脹

學運之中的確常有過分自我膨脹的情形發生,學運是應該由自己的眼光,實際的提出主張和要求,而不是藉政爭的雙方立場出發,反而被政治中人擺弄為籌碼。已經有數次學運的結果是被利用為政爭的工具,可見學生的主體性到底在那裡,是必須被反省的。

就以最近的憲政議題為例,學生有沒有能力以自己的知識提出一套憲政主張,或只是跟著國民黨內鬥與朝野兩黨抗爭的過程,決定路線與方向。即使學生提不出大規模國家體制的計畫,也可以就本身的教育權提出要求,否則往往是圖利政治權謀家,而失去學生的立場。

實際一點來談學運,畢竟這仍是少數人的運動,更大多數學生是作壁上觀的,甚至漠不關心。現階段的組織動員工作是不確實的,學運的理想總要能代表大多數人的意見,如果只在少數固定成員之中遊走串連,學運仍是沒有發展,終會失敗的。假設學生是理性而有熱情的話,平時的理念激盪和組織工作是必要的。

現在學運表現的型態,是等政治中有議論發生,當激化某一程度後,既有的學運領袖、學運組織再登高一呼,希冀同學參與,聚合於某地。常可以看見數以百計的學生集合,但多數是不被照顧,彷彿其功用只有人數的意義而沒有想法的激盪。這樣的學運有時不免被懷疑是為運動而運動,而沒有長遠的眼光。

學生運動是永遠有力量的,因為學生純潔的天性不會改變,學生的知識良心也是用不完的。就看組織者是如何看這股力量的潛力,去和這股力量學習,也進入這力量之中,而不是想駕馭學生,領導學生。因為誰也沒資格領導別人,與其自我膨脹地要領導學生,或學生自我膨脹地要領導人民;不如學生進入人民,學運份子進入學生,所有人在相同的生活經驗下,體認社會往前走的動力是什麼,全體團結地向前走來得有用。

今後學運的發展,希望是走向人人自覺,有主體性的,否則學運很容易曇花一現,無疾而終。這力量的再起便又遙遙無期了。◆

社論

美國的全球戰略

憲政爭議

中國海權

兩岸關係和統獨關係

青年論壇

文化與知識份子

連載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