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先生:
前一陣子從報章看到一則短的消息,說新疆大學的蘇北海先生主張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改名「西域突厥諸族自治區」。為的是什麼倒沒說,但我想這用意很清楚--正名嘛!爾撒(艾沙)等維獨份子動不動拿「新疆」一詞把柄做文章;如果恢復古名「西域」,一方面可以顯示這區域從漢代就是跟中原息息相關的,二方面可以強調這地區位於中國西部,而不是什麼虛幻的突厥斯坦「東部」。至於「突厥諸族」部分,也許會有人嫌它容易被泛突厥主義者所利用,還是保存「維吾爾」三個字比較好。
現在關於另外一個「正名」問題提出一看法。我一直覺得「中國/中國人」作“China/Chinese”等西文譯詞,代價很大。問題當不出在詞源(據說“China”是「秦」或「綺」演變而來的)而在現在的涵意、現在的實際用法。西文中的“China/Chinese”具有「漢族國」、「漢族」的含意。這個深根柢固的用法一方面否認了新中國的多民族平等性(好像非漢族中國人不是過客就是俘虜),二方面它無形中嚴重助長了「國際間」對分離主義的支持和「同情」。更槽糕的是,「漢語」之譯“Chinese”只會加深錯誤的觀念;試想:如果「Chinese語言」是漢語,那麼,「Chinese人」不就是漢人嗎?那麼,「China國」怎麼不更是一個「漢族國」呢?
為了根除以上諸種誤導性,我贊成這樣一個分法:(以英語為例)「漢語」譯作“Han”、“the Han Language”、或甚至“Hanic”(以強調漢語包括許多方言),「普通話」繼續作“Putonghua”(一律不再作“Standard Chinese”),「漢人」也作“Han”,「中國」作“Zhongguo” (同 “Mianmar” 和 “Belarus” 一樣,名詞可當形容詞用;念法呢,看各種語言的音位而順其自然)。
會有人反對,說這種改法違反了什麼天經地義的「慣例」。要反駁,可以提以下幾點:「英語等多數種西語文並不排斥轉寫詞,而是歡迎、當年維吾爾語中的「慣例」詞“Hitay”改成“Jonggo”難道改得不對嗎?難道內地所說的英語中,為王朝味道濃厚而淘汰掉的“Mandarin”(普通話)原來就不應該淘汰嗎?難道一切語言「慣例」必須予以尊重而不問其是非嗎?
不曉得其他《海峽評論》讀者有何看法?
張子迪◆
社論
美國的全球戰略
憲政爭議
中國海權
兩岸關係和統獨關係
青年論壇
文化與知識份子
連載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