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校園生態空間的反省

陳潔
(北一女高二生)


首先,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先從意識型態著手。在整個社會生產體系中,學校似乎扮演著維繫體制與再生產的角色。在權力結構的滲透下,知識的傳遞、分配、再生產,充滿著既得利益的政經、文化優勢價值和政治社會化的脈絡。我們暫時先不討論再生產循環可否超越,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被動位置及主動意識之間的問題,而就高中在生產關係中,與其上(大學)、其下(中小學)教育運作的關聯性質加以探究。

在聯考的汰選下,中小學教育及聯考表面上扮演的公平面貌(入學機會均等)需要受到必然性的質疑。事實上,「聯考引導教學」完全使得學習依照外塑目標及潛在的生產定位所決定。高中、高職、五專在體制內依照不同的分工需要(高中為大學的預備教育,大略在政經的脈絡中;高職、五專則傾向實用及技術性知識的教導、服從一致等規格化的道德要求,以便直接投入生產行列)而接受不同的意識型態灌輸,聯考的「公平汰選」本質上是決定生產位置的最粗略分配。

高中校園的生態空間與大學校園似乎是密不可分。

首先,若我們假設大學教育是為了維繫上層階級社會利益而存在(知識/權力關係),那麼高中作為大學的準備教育而言,無疑是最初步的生產要求。在曖昧的選擇過程中,除了統治主導階級的控制性地位之外,在所謂「機會均等」或者說是「施惠」手段下進入此一政經脈絡的少數族群及弱勢階級(如原住民、殘障同胞、工農階級……)的位置也必須加以討論。後者的進入,在紓解階級間緊張關係,階級位置的轉變上(或者意味再生產控制的擴大?),有著微妙而趣味的影響。在此之下,高中教育顯然為大學教育更為細緻的整合,作了最粗略的塑造(例如種族中心、男性沙文、資本文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高中分科過於瑣碎的問題以及實施已久的分組教育(社會組、自然組之分),似乎為大學各學術體系的不斷分工趨向專門化,預埋了伏筆。這種知識的疏離,在教育哲學的角度來看,各學科之間不但因為無法產生對話而形成相互辯證、檢視的整體性哲學思考,更因為知識的壟斷、獨佔,使得知識與權力的結合愈形暴力。

但或許必須注意的是,即使中小學教育在傳統黨國陰影下,無疑地是處於壟斷性的權力結構中;大學諸多課程由必修轉為選修,雖以更開放自由的面貌出現,但若無法破除所謂「存在的正當性」的壟斷型態,兩者就本質上而言,同樣被吸納進入權力運作的結構,也置身於更為細緻國家意識型態機器(這並非將資本主義代換為社會主義,中國代換為台灣,男性代換為女性便能解決的)。

談到這裡,似乎只在結構功能和預設的立場上討論,忽略了學習者的主體意識,這必須注意到校園中所存在的父權式的不對等權力關係,學校的主體--學生,在資本主義將學校視為工廠的意識下,成為被校方規範,剝奪其權利的「客體」,如此的契約異化結果,不平等的立契條件下,這種極為父權宰制的型態不斷深化到校園「倫理」、「道德」的領域中,成功地扼殺了主體意識的覺醒,更鞏固了「生產」的合理性及合法性。

而這個問題在大學校園隨著大學法的修正、學運的改革獲得較大的解放(雖然它或許仍置身於知識的文化工業及種種的迷思之中,但無可否認地相較於高中而言,確是解放了不少)以一個高中生的立場而言,筆者極希望學運的觸角能夠延伸到高中校園,因為在生產結構與主體意識所存的辯證關係當中,人的主體性不容忽視,並且有著改變生產循環及結構的極大可能,校園非正式文化的批判性格,社會非主流階級或族群進入高等教育所帶入的平衡力量及戰鬥位置都有助於更寬廣多元的價值型態產生,改善生產體系的生態文化。

在整個改變過程(學運延伸)中,高中校園最可著力的當是社團活動,談到這兒又忍不住想痛罵那些惡魔黨混蛋,不但將社團矮化為「課外活動」,還將權力集中滲透到知識系統所造成「休閒性質社團大量成長,學術性社團萎縮減少」的現象,歸咎於「學生無知愛好逸樂」上!

回到正題,社團在高中校園中不但應有自我成長的功能,更是打破壓制,走出封閉壟斷,接受異質性成份刺激(社運、各種邊際性格的文化小團體,小眾傳播等)的最好媒介,藉由這些刺激的結合,幫助學運的發展,當然這必須注意到學運本身的主體性問題及其體質,其實這裡有一點有趣的現象是:這些結合的產生以及戰鬥位置雖然是局部性的,而且它的動員潛力及成效尚有待觀察,但無可否認正因為它的流動空間不受限制,不在既定的遊戲規則中循環,更有機會對體制產生顛覆性的可能,當然這並不意味以新的文化霸權建構另一種「合法」、「合理」的秩序。

最後,如前所言,筆者極希望學運的觸角延伸到高中校園,並且有更多熱心的人投入,也希望它以更多活潑的方式(地下刊物、讀書會、營隊……)不斷以新的挑戰型態解構校園生態空間(以避免那只看得見的黑手又悄悄地以更隱形的方式深透,類似救國團的文藝營學術營,甚至佯裝以以自由的大學社團面貌出現的XX青年營),另外,非正式校園文化的批判性格也應該建構出一個新的文化面,而不僅只是和社運、社會文化團體依賴性的發展。◆

社論

美國的全球戰略

憲政爭議

中國海權

兩岸關係和統獨關係

青年論壇

文化與知識份子

連載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