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的呼喚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觀後記

李世偉
(文化大學史研所研究生)


如果說什麼樣的時代就有什麼樣的電影,我們會發現在80年代初期,隨著政治解嚴與社會開放,產生了一批優秀的新銳導演,為低迷不振的國片市場開啟一扇希望之窗,他們反芻40年來的台灣經驗,以不同的途徑建立新的電影美學風格,台灣「新電影」的時代於焉開啟。其中執導過《海灘的一天》、《青梅竹馬》、《恐怖分子》等片的楊德昌一向以冷靜深沈的電影語言觀照當代社會著稱。而最近的新作《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卻有著較大的變化,不僅在時序上往前推向60年代,同時也放進了相當的感情熱愛,使得走過那個時代的人有著強烈的共鳴;加上《牯》片在上映前,藉著報紙、影像、唱片等多媒體的促銷,成功達到宣傳造勢的效果,也再度撩撥久蟄的文化圈,堪稱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後另一高潮。

該怎麼解讀這部電影呢?如果我們把《牯》片視為一部描寫「外省人」的電影,這必然會減損該片所提供的豐富內涵與美學價值,但如果不掌握這個主軸,則將無法張顯該片之特殊性,也就是《牯》片作為近代台灣電影史上第一部以外省人為主體的電影是如何呈現的?在「本土化」、「台灣化」高唱入雲的今天,出現這麼一部「外省人電影」又代表什麼意義?

在《牯》片的書面資料上,楊德昌如此寫著:「獻給我的父親及他們那一輩,他們吃了許多苦頭使我們免於吃苦。」我們父祖輩生存的台灣是處於民族分裂、國共對峙,以美蘇為首的二體制對立下的冷戰結構中,而一般人對戰後台灣政治發展史順著這個時代背景而有以下習慣性的論述:國民黨流亡來台後,不僅中央領導階層多是外省人,並以國家名義直接控制台灣主要經濟物資,又因其「外來政權」性質,得以徹底有效的進行土地改革,同時大批的省籍菁英以不同的罪名被羅織入獄、槍殺,使得一般人民不敢自由的表達其思想、言論,台灣進入長期的「白色恐怖」時期,在這種高壓、冷峻的氣氛下,整個50-70年代成為一個冰封、絕望、蒼白的世代;一直到70年代台灣民主運動萌芽,中產階級興起,形成未來政治民主化的動力……。由於這種類型化的論述,使得國民黨-外省人-統治階級成為三合一的「台灣人民公敵」,而本省人是被迫害的對象,於是「台灣人出頭天」遂成為一個強勁而有效的政治口號。

事實上,硬是把外省人擺到統治階級的共犯結構中將會模糊歷史的真相,因為絕大多數的外省人是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下來到台灣,在身無恆產,離鄉背井的情形下,他們是被大時代所犧牲的一群人,但由於經常和官方劃上等號,所以沒有人對他們有興趣或關心。特別是生存環境被建制化的隔離(以眷村最明顯),因而更造成他們和台灣社會的脫節而更形孤立,外省人的命運也朝著社會兩極化擺盪著:上焉者進入體制成為菁英分子,中焉者踵繼父執輩腳步擠身軍旅,下焉者混跡幫派,成為體制外的游離力量。弔詭的是,外省幫派與執政黨雖然分處不同的社會體制,卻有著共同的政治信仰(反共、忠黨、愛國),也因此雙方經常在扭曲、歪斜的理念下作不對等的結合,許許多多時代社會悲劇也依此而生,「江南案」不過是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另外像李師科案、胡關寶案則是另一種外省人犯罪典型。嚴格說來,他們的案情不只涉及刑事罪,也涉及「社會罪」,對於前者,他們已服刑以示對社會負責,對於後者,卻始終沒有人追問:是什麼樣的社會造成外省人犯罪?

80年代的「台灣意識」藉著黨外民主力量的發展而昂揚,在「萬方無罪,罪在國民黨」的前提下,省籍矛盾成為最有效的運動訴求,於是「乞丐趕廟公」、「台灣人出頭天」的呼聲如雷貫耳,但沒有人看到一般的外省人是如何尷尬的面對這種訴求。然而在《牯》片中一洗外省人的刻板印象;當我們看到小四的父親在偵訊室被疲勞轟炸寫自白書的經過,才發現原來外省人也曾在「白色恐怖」中受害過。又外省人與本省人的關係並未如早期黨外所渲染的如此緊張,片中「小公園」老大哈尼透過土狗得到萬華幫的協助而復仇,最後萬華幫又和「小公園」的人合力砍殺另一個眷村老人「山東」為哈尼復仇;又小四父親透過胖叔和青果合作社中的本省人合作,這種非官方的私人人際關係都顯示出60年代的社會中,外省人和本省人的大衝突,而且都是同受國家機器宰制的受害者,因此《牯》片可說是為外省人翻案的電影。

今天社會上所習用的「台灣意識」、「台灣主體性」是以一種曖昧、模糊的姿態出現,文化性與政治性的「台灣意識」經常糾結不清,其中並隱伏著「反中國」的前提,依此樹理立論來割裂和中國的各種淵源,甚至藉一些文化象徵(如語言)來判斷對「台灣意識」的忠誠度,這不僅製造了外省人的不安全感,大多數的本省人也無法苟同這種自閉式的「台灣意識」。事實上,「台灣意識」本應是在這塊土地上各個族群的共同生活經驗積累,但我們看到許多提倡「台灣文化」所指涉的具體內容多指福佬人語言、歌謠、民俗、電影等,卻極少有人提倡客家人、原住民的文化,這種偏頗、孤拔的「台灣意識」究竟是省籍融合的助力或阻力就很難說了。如今我們終於看到一部「外省人」的電影,把過往的台灣歷史作另一種面相的呈現,希望這不是唯一的,也希望有屬於其他族群和弱勢者的電影及藝術作品問世,畢竟在台灣這個弱肉強食的社會中,能出現一點「邊緣的呼喚」是十分珍貴的啊!◆

社論

美國的全球戰略

憲政爭議

中國海權

兩岸關係和統獨關係

青年論壇

文化與知識份子

連載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