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知識份子的「民族魂」

劉鄂培
(北京清華大學教授)


近一兩年來,海外流傳著一些對中國知識份子的看法,意思是說中國知識份子短缺些「骨氣」。這些「微辭」出現於海外,我一點也不感到奇怪,因為他們僑居國外對中國知識份子並不理解。對這些「微辭」我只能抱「不敢苟同」的態度。

對事作出公允的評價不易,對人則更難。如果僅憑一時一事,孤立地考察,所得出的結論不是過高,就是偏低。「過高」是「過」,「偏低」是「不及」,若按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過猶不及」,兩者同樣是不可取的,因為都違背了「中」的原則。「中」就是中肯,不是「過」,也不是「不及」,而是恰如其分,實事求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將這種思維方式提煉的「允執厥中」,作出了簡煉而明確的表述。對人對事如何做到「允執厥中」的評價?我的理解是,不能囿於一時一事,要作歷史的和現實的全面分析。對中國知識份子的評價,也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一個公允的、合乎實際的看法。也只有這樣才能分清中國知識份子的主流和非主流、本質和非本質,真正認識中國知識份子。

封建社會在中國延續了兩千餘年,不可否認,在中國的知識份子的思想中或多或少都受到封建的影響,保留了某些封建思想的殘餘。這是其不足之處,也僅僅是其一個方面。如果我們將眼光再擴大一些,就不難發現,中國知識份子還有極為可貴的另一個方面。這就是有一顆以國家民族之安危為己任,執著追求國家、民族繁榮昌盛的拳拳赤子之心。有了它,可以氣宇軒昂地迎接困難;有了它,可以在強敵臨頭而心險為夷;有了它,可以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造創出人間的奇蹟。在歷史上,中國知識份子是這樣;在今天,仍然是一脈相承,保存至今。

中國知識份子有講求「骨氣」的優秀傳統。「骨氣」主要表現在深明國家、民族之「大義」。當個人利益與國家、民族的利益不可得兼的時候,「殺身成仁」「捨身取義」。犧牲「小我」,以國家民族的利益為重,保存「大我」。在我國歷史上對人物的評價,是英雄或是奸佞,都是以其對國家、民族的「大節」來衡量、區分的。

中國知識份子的這顆以國家、民族安危為己任,執著追求國家、民族之繁榮昌盛的拳拳赤子之心,是中國知識份子「大節」的體現,是其「骨氣」之所在。這也就是中國知識份子的「民族魂」。如果看不到,或忽略了這一點,「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見木而不見林,就談不上對中國知識份子的認識,更何談對中國知識份子的評價。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不斷發動侵略戰爭,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經濟凋蔽,國將不國,帝國主義的侵略,遏制了我國民族工業的發展,致使我國工業基礎薄弱,科學技術落後。

50年代,就是在這樣一個薄弱的工業基礎和落後的科學技術的基礎上,重新譜寫中華民族的民族工業和現代科技的發展史。這是一個十分艱鉅的歷史重任。何況就在50年代初,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了「封鎖」「禁運」,企圖遏制中國的民族工業和現代科技的發展。到60年代,由於中蘇兩國的矛盾的加深,蘇聯單方面地中止了對中國的技術援助,並撤退專家。在中國的周圍,形成了以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為首的包圍圈。中國處於「與世隔絕」的孤立地位。在此情況下,要建立民族工業,發展現代科學技術,唯一可採取的辦法是「自力更生」。

在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裡,而且在斷絕外援的條件下,僅依靠「自力更生」,建立起民族基礎工業,和發展高科技,其困難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但是中國知識份子沒有為困難嚇倒,而是迎著困難奮勇前進。沒有條件,用自己的雙手創造條件;沒有圖紙,用自己的智慧設計出圖紙。以飽滿的熱情投入這項艱苦創業勞動。不少留居海外,學有專攻的中國知識份子,毅然放棄海外優裕的生活和第一流的科研條件。為了突破「封鎖」,不惜繞道萬里,輾轉回國。他們懷有一個共同的願望:振興中華。

「上天不負苦人心」,中國知識份子用勤勞與智慧終於創造出人間奇蹟。50年代末,中國自己製造的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舉世為之矚目。60年代中國自己研製的運載火箭發射成功。不久,中國人自己製造、自己發射的人造衛星騰空而起,遨遊於太空。中國知識份子所創造出的一個又一個奇蹟,向全世界證明:中華民族是一個有志氣、有能力的民族,完全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發展現代科學技術。

中國空間技術的發展,通訊衛星、氣象衛星正在為我國的工業、農業、勘探、測量以及預防自然災害服務,而且還以高超的技術為其他國家成功地發射民用衛星。我國的空間技術不僅為中華民族造福,而且為世界人民造福。這些在過去是中國人不敢想像的事,今天終於成為事實。每一位有血性的中國人能不為此揚眉吐氣?能不為中華民族感到無比自豪?

記得在50年代初,我還在清華大學唸書的時候,同學們在節日假期常常組織郊遊。出發前總是向氣象台詢問天氣預報,預報是「天氣晴朗」,同學們乘興而去,而往往是冒著傾盆大雨敗興而歸。今天,中國人有了自己的氣象衛星,近期天氣預報已準確無誤,中期預報的準確率已大大提高。現在,不僅青年人郊遊已無敗興而歸之虞,對全國來說,由於氣象預報的準確率提高,促進了農業生產,農民的經濟收入增多;對自然災害可以進行有效的控制,盡量減輕其損失,保護人民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今年7、8兩月,華東出現特大洪水,準確的氣象預報為減輕災害損失立下了汗馬功勞。功在人民,功在民族。為提高氣象預報準確率而作出貢獻的廣大知識份子,當銘記於人民心中。

國內的政治風雲複雜多變,歷次的政治運動,對那些專心致志於建立民族工業,發展現代科學技術的知識份子也不免產生干擾。其中不少受到運動衝擊,蒙上不白之冤,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是,一切的挫折,並沒有使他們意志消沉,心灰意冷,而是振奮精神,矢志不移,繼續為民族大業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據我所知,有一位從國外歸來的知識份子,在文化革命中受到無端的批判,「批判會」後,忘卻了身體的疲憊,也顧不上休息,馬上走進實驗室,繼續他未完成的實驗。他這種為民族,為人民的最高利益而堅持不懈的思想境界,為了理想、事業,執著追求,百折不撓的精神令人敬仰。它體現出中國知識份子「骨氣」之所在,這就是中國知識份子的「民族魂」。中華民族在歷史上,歷劫而不衰,因為有了它;中華民族的光明未來,其希望亦寄托於它。

「千錘萬擊出梁山,烈火焚身只等閒」,中國知識份子所具有的崇高境界,溯其源,確是源遠流長。清初顧亭林有一句名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原文為「天下興亡,匹夫與有責焉」)。今天,中國知識份子以民族、國家、人民的最高利益為己任的廣闊胸懷和崇高的精神,應是顧亭林思想的繼承和發揮。如果再往前追溯,明代的東林書院有一副楹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顧亭林的思想又是繼東林書院之遺風。宋朝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名句,在知識份子中廣為流傳,影響深遠。而范仲淹的名句與戰國中期孟子提出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又是一脈相承。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在我國漫長的歷史中,湧現出多少英雄豪傑,仁人志士,可說是英才輩出,他們的足跡為中華民族的歷史增光添彩。哺育他們成長的,是中華民族在歷史中形成的優良傳統。今天,中國知識份子的那顆以國家民族安危為己任,執著追求民族繁榮昌盛的拳拳赤子之心,正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薰陶、培育而結出的碩果。中國知識份子的「民族魂」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繼續,是中國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一個人不能沒有靈魂,一個民族更不能沒有「民族魂」。「民族魂」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繁榮昌盛的力量之源泉。中華民族的傳統其中有些是可以丟,但是,「民族魂」是絕不能丟。不僅是不能丟,而要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令人不免憂心忡忡的是,中華民族可貴的「民族魂」在青年一代中已漸漸淡漠。這是關係到中華民族發展前進的重大問題。我籲請社會有識之士對這個問題予以關注和重視。◆

社論

美國的全球戰略

憲政爭議

中國海權

兩岸關係和統獨關係

青年論壇

文化與知識份子

連載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