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磯事件的迴響
洛杉磯事件的迴響
序
當國會山莊的紳士淑女仍陶醉於兩年來在國外取得的一連串外交軍事的戰果,帝國的官員挾著霸主威風,君臨世界各地指手劃腳地發號施令之時,自己堡壘內平地一聲雷,爆發了有史以來最大一次的群眾性起義,三天之後起事被二萬軍警血腥的鎮壓了,群眾死傷癒千,被逮捕的超過一萬五千人,事件雖經嚴密控制的新聞媒體加以淡化起義的動機,而歪曲強調搶劫暴亂的現象,但恐怖的現狀,已通過現代訊息傳播,傳遞到美國和世界各角落,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似為本世紀的最後一個帝國敲起了喪鐘。本文僅就此產生的影響加以討論。
黑人自救勢力的再起
這次事件發生的洛杉磯市,市區人口約350萬,帶頭的是人口僅佔17%的黑裔,但他們是社會最低層,失業人口達34%,跟在後面起哄的是來自墨西哥的西裔佔40%,當倒霉的對象的亞裔占10%,其餘的白人佔53%。因此事件一發生,美國黑人多的各大城市都相當緊張,雖是有驚無險,但是餘波徜徉,黑人的情緒,久久未停。這說明了自60年代黑人城市暴亂,美國政府所採取的一系列政策,包括「黑人資本家」的收買政策,「大社會」(Great Society)的安撫政策,和「法律和秩序」(Law and order)的暗殺鎮壓政策,在雷根-布希的「劫貧濟富」的經濟措施下,已徹底破產。特別是這次事件的導因,「判案」的白種至上主義,使黑人對整個制度信心喪失殆盡。下一步自然是60年代式黑人的覺醒運動將應運而生,目前洛杉磯兩個向來相互為敵的最大黑人幫派,血液(Bloods)和惡鬼(Crips),已對外宣稱握手言歡槍口一致對付統治者。另外應向讀者報告的是,年初某黑人雜誌透露,一直被新聞媒體「封殺」和政府鎮壓對象的黑人獨立黨,不但已死灰復燃,而且透過黑人教會,已達到前所未有全盛時期,真正好戲在後頭。這個專在國外支持別國分離分子的國家,真應了中國的那句老話,「報應臨頭」。
威風掃地
這次事件,使所謂「民主自由」「法律公正」的謊言揭穿,由於美國平常愛仗霸權,到處欺凌弱小國家,因此除了一些奴性十足的之外,許多國家都趁此良機舒一口「鳥氣」。茲摘錄幾句以饗讀者,法總統密特朗說:「美國社會保守,經濟上又是資本主義,這事件僅是一些結果」,日本因為過去口齒不乾淨,被美國朝野臭過,這次比較謹慎,但還是有官員忍不住對美國記者說「這次表露美國社會已病態橫生,……很多黑人根本沒有前途」,和美國為了引渡嫌犯鬧得關係緊張的利比亞則說:「美國制度是不公正的」。英國的前衛報說「把被暴亂破壞的洛杉磯的上空弄得黑暗了的烏煙,是一個政治的惡兆,加上原有的經濟不景氣,使人民對政治制度失去信心。」倫敦時報說「這次事件使得那些原已使人厭倦的全球奔走,教訓別人民主和人權的美國政客,更令人感到憤怒,這些人可以說『美國回頭看看你自己吧』。」
移民驚夢
提起洛杉磯是一個不同凡向的城市,不但公認為發展最快,而且最有生氣,是僅次於紐約第二大城市,人口40%是自外國來的移民,這些移民來的目的不一,有的是赤手空拳而來的「淘金夢」,有的挾巨資而來作「寓公夢」,有的逃離窮國的本土作「高級美民」等等真是形形色色,同土異夢。城裡以前有作生意的猶太人早在60年代暴亂中嚇跑了,剩下新湧入的亞裔、西裔和黑人相處,事情一旦發生,黑人警察「胳膊向裡彎」,白人警察早退到比華利上保護有錢的白人去了,剩下韓裔的「近水樓台」雖拚死保護亦損傷最慘,「兔死狐悲,物傷其類」其他亞裔,如日人和台灣、香港仔的中國人不知作何感想。
羅馬帝國的衰亡
看到美國國內左支右絀的景氣,當政者卻拚命地東征西討,爭取霸權,令人不得不想起羅馬帝國將亡之日。研究羅馬帝國滅亡的史家很多,據云列舉原因達上百種,部分固然是「各取所需」,但大致言而成理,最有名的羅馬史家當數兩百年前英國的吉朋(Giboon),他借古諷今,對象是當時的英帝國,意義深遠,據說還真管用,英國臣民頗受教育,所以能從絢爛歸於平淡,見機而退,但是即使有這麼個史家也起不了作用。回頭說來,西方學者治史有如西醫看病,喜歡捉一點窮究,問題多了就眼花撩亂,以中國哲學來說這個帝國「氣數將盡」了。譬如一個年老力衰自然百病叢生,每種病都可以致命。把美國帝國和一千五百年前的羅馬帝國相比較,前後如出一轍。這些包括種族問題,貧富懸殊問題,中產階級消失問題,政府拚命擴軍加稅,搞通貨膨脹以解決政府赤字問題等等,海峽雜誌篇幅珍貴,筆者只能在此點到為止。最絕的是在帝國將亡的前幾年,統治階級還是自我陶醉於天下第一的美夢,在貴族居住區域一片豪華昇平的氣象呢,這次洛杉磯事件後,美國的共和黨和民主黨,不痛加自責而相互諉責,一方面拿不出妥善的解救方案,另一方面卻採高壓手段,加緊「秋後算帳」,搜捕恐嚇,待到內部的矛盾進一步激化,昔日羅馬輕而易舉的為虎視耽耽的日耳曼野蠻民族所擊垮,今日之新羅馬(美國)是否將很快地為以德意志(最純的日耳曼族)為首的西歐所取代。◆
社論
美國軍事
中國問題與統獨問題
黑人人權與黑人暴動
台灣事情
青年論壇
認識美國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