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觀臆造代替不了客觀事實

「中國威脅」論析

陳特安


人們記得,在國際風雲驟變之際,西方某些輿論曾預言,中國將步前蘇聯、東歐之後塵,無法避免如骨牌般倒下。此話尚言猶在耳,所謂中國強大威脅他國的「中國威脅」論卻又從西方的某些角落泛起。這種怪論宣稱,中國「擴軍」已「超出防禦需要」、中國要在亞太地區「填補真空」、中國將成為威脅西方「利益」的「超級經濟大國」。按這種說法,彷彿一個轉瞬間就要從地球上消失的國家卻能在一夜間變成威脅別國的軍事、政治和經濟大國。這叫誰能相信呢?

只有事實才是最雄辯的。舉世皆知,中國的國防力量完全是防禦性的;中國40年軍費開支總和只及美國去年一年的軍費開支,今年中國軍費預算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僅佔1.5%,只相當於美國的三十八分之一,每個軍人人均費用只相當於美國的六十八分之一,中國目前人均國防費用只有六美元,均屬最低國之列。中國近年來已裁減了一百萬兵員,大批軍工企業轉入民用生產,裁軍幅度之大在世界上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中國從來沒有,將來也根本不想參加軍備競賽,更談不上所謂中國帶動了東亞地區的「軍備競賽」。無庸諱言,為保護國家安全,逐步更新早已陳舊落後的武器裝備完全是為了防禦。同「擴充軍備」不能同日而語。所謂中國購置航空母艦之說也毫無根據。俗話說,公道自在人心。一家日本大報在詳細比較分析中國的防禦狀況後得出結論:「中國在擴充軍備的說法缺乏根據。」

所謂中國「填補真空」云云,同樣可以看看事實。冷戰結束後,亞太地區形勢雖然發生了一些變化,但一個超級大國仍繼續維持其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強大打擊力量,亞太地區並沒有出現「實力真空」,從而也談不上中國要填補什麼「真空」。更重要的是,中國一貫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從未派出一兵一卒去佔領別國一寸土地,從來沒有在別國建立軍事基地。相反,中國首先提出並與鄰邦共同倡導著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國據此同150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並同緬甸、尼泊爾、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尼西亞等鄰國和平友好地解決了歷史遺留下來的邊界問題或雙重國籍問題;即使一些尚有爭議的邊界問題,也在朝和平解決的方向取得進展。中國歷來主張用談判方式解決國際爭端,中國主動提出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南中國海資源的和平建議已得到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有關各方的普遍贊同。日本首相宮澤喜一不久前訪問東盟國家時說,他所會見的東盟國家領導人有一個共識,即中國不會對該地區造成任何威脅。事實上,亞洲國家把中國的發展視為維護和平力量的增強。正如新加坡資政李光耀不久前所說,中國的強大「將有助於加強東亞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繁榮」。

至於中國經濟發展了是否就成了「威脅」別國的「超級大國」,事實也是最好的回答。經過四十餘年,特別是改革開放14年來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綜合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底子薄,迄今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要趕上現有中等發達國家的經濟水平,不僅需要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鬥,而且需要爭取一個長期和平的國際環境。即使中國發展起來了,也如中國領導人莊嚴宣佈的:中國永遠不做超級大國,所謂中國將成為對別國構成「新威脅」的「超級經濟大國」根本無從說起。相反,同「中國威脅」論截然不同,廣大發展中國家認為,擁有世界最大市場潛力的,同世界經濟聯繫日趨緊密的中國經濟發展了,對於亞洲以至世界經濟的發展無疑是個貢獻,因此,國際社會「不應阻擋中國經濟前進的步伐」。

應當指出,「中國威脅」論的編造者如果不是不瞭解中國,就是別有用心。確實有那麼一些人,他們死抱著「沒有冷戰的冷戰思維」,對已被歷史拋棄的冷戰有著割不斷的眷戀之情,對中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國際地位提高總感到不是滋味,因而企圖利用「中國威脅」論來「遏制」中國。他們對中國與鄰國改善和發展睦鄰友好關係感到很不自在,企圖利用「中國威脅」論挑撥中國同周邊國家的關係,以坐收漁人之利,並進而抑制東亞的崛起。在和平與發展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要求、軍火需求量下降、西方軍火工業陷入供過於求的生存危機的情勢下,他們企圖利用「中國威脅」論「尋找一個新的敵人」,為西方龐大的軍費開支找借口,為軍火輸出找市場。

此外,特別要指出的是,他們不願看到中國和平統一。一兩個西方國家公然向台灣出售武器,破壞中國和平統一,也是在「中國威脅」論的藉口下進行的。真可謂一石數鳥,用心良苦。

然而,歷史事實並非任人打扮的小女孩。「中國威脅」論的主觀臆造畢竟代替不了客觀的事實。中國的穩定和發展對於應受歷史唾棄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確是個威脅;但是,對於維護世界和平、穩定與繁榮,則是個舉世稱道的穩定因素。

「中國威脅」論把一個埋頭發展經濟、致力維護和平的國度描繪成一個新威脅的源地,這完全是找錯了對象,是對事實的歪曲和顛倒。這種離開客觀事實主觀臆造出來的「中國威脅」論經不起事實的檢驗,注定要像陽光下的雪人冰消瓦解。

(原載《人民日報》海外版1993年3月30日)◆

社論

國際之窗

中國的崛起與挑戰

人權問題

李登輝與國民黨

辜汪會談

台大哲學系事件

藏獨問題

兩岸關係

歷史回顧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