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人須堅守本地人權立場

《聯合早報》
(新加坡)


最近,有越來越多跡象顯示,正在享受經濟繁榮的多數亞洲國家,在抗拒西方打人權牌干預發展中國家政治的作風方面,比以前更敢於表達出強烈的不滿。

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蒂爾最近在接受《亞洲華爾街日報》的一項訪談中表示,美國如果要促進全球的穩定和繁榮,就不應把自身的價值觀強加於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身上,尤其是像俄羅斯和中國這樣的國家。他對美國領袖提出忠告:不要以美國人的標準和價值觀衡量亞洲,並希望我們亞洲人迅速作出改變。

在泰國曼谷舉行的「亞洲太平洋人權會議」上,泰國領袖和不少亞洲國家如馬來西亞、印尼和中國的代表,都明確表達出亞洲國家在人權問題上的立場,堅決反對西方先進國把人權當作政治和經濟武器,而對發展中國家擺出盛氣凌人的傲慢態度。

作為東道主的泰國總理川立派在這項會議的開幕典禮上指出,基於每個國家的社會經濟、歷史與文化背景和條件的不同,基本人權的實踐方法有所差異是很自然的;人權的提倡,如果能夠清楚考慮這一點,並承認這些差異的存在,便會達到更好的效果,基本人權不能由外界強加實施。川立派的這一番話,正道出亞洲以及其他地區的發展中國家的心聲。

前蘇聯及東歐共產主義的崩潰,現在使得西方對推行全球民主事業的前景,感到空前樂觀,人權牌則是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武器;接下來,西方不大可能放鬆它們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人權問題壓力,尤其是美國隨著克林頓的上台,卡特時代的人權外交正捲土重來。中國和亞洲其他發展中國家便須堅定立場,抗拒西方以人權為名所施加的政治壓力。西方國家把人權與經濟援助掛勾,對發展中國家的意志力是一種考驗。發展中國家不應為了討好西方,取得援助,而無視本身社會情況的不同,照搬西方的標準和價值觀。菲律賓是奉行美國價值觀最徹底的亞洲國家,它今日的境況卻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個活生生的反面教材。

亞洲發展中國家根據戰後這幾十年來的發展經驗得知,人民生活的溫飽,政治與社會的穩定是國家生存的先決條件,西方的民主和人權標準,對無法取得經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是「奢侈品」。這並不是說亞洲人完全缺乏人權觀念,只不過是基於國情和歷史文化背景的差異,亞洲人從不同的角度和重點來理解人權的意義。

大多數亞洲發展中國家過去在西方的人權政治壓力下,多半只能忍氣吞聲,主要是因為經濟勢力薄弱,所謂「人微言輕」,再加上西方傳播媒介在傳播西方觀點和價值觀方面扮演著強有力角色,使亞洲人在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立場時,往往處於守勢。西方傳媒占主導地位的情形,在今後的短期間內,預料不會有多大的改變。但是,隨著亞洲太平洋國家經濟勢力的崛起,亞洲發展中國家便應該在國際論壇上,盡量爭取發言機會,更敢於維護自己的立場,即將於今年6月間在維也納舉行,由聯合國主辦的世界人權大會,對發展中國家的立場是個考驗。

從曼谷的人權會議來看,亞洲發展中國家已在人權問題上表現出更強的自信心。世上的發展中國家不能期望西方國家在一夜之間,放棄手上的人權牌,不過,我們至少應該把過去所處的守勢扭轉過來,不要讓西方一直把他們自己當好人,而把我們當壞人。◆

社論

國際之窗

中國的崛起與挑戰

人權問題

李登輝與國民黨

辜汪會談

台大哲學系事件

藏獨問題

兩岸關係

歷史回顧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