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汪會談」的諸種效應
「辜汪會談」的諸種效應
最近兩個月,兩岸關係的發展充滿了戲劇性,令人應接不暇。先是,在內閣改組的過程中,李登輝把他在總統府的親信邱進益和焦仁和分別安插到海基會和陸委會中。接著,海基會秘書長邱進益突然宣佈說,「三不」政策應該考慮調整,而行政院長連戰也說,國統綱領可以考慮進入中程階段。顯然,這都是李登輝掌握行政大權之後想改變大陸政策所放出的空氣球。
接著就進入「辜汪會談」的會前會。許惠佑、邱進益的兩次大陸之行基本上都非常成功,兩岸態度也非常友好。倒是這邊的民進黨對兩岸的接觸非常不放心,主觀上不希望在這時候舉辦會談,要談的話也要讓他們監督。最後,在派一個學者「參與」的問題上兩黨不能達成共識,而使得民進黨大力抨擊辜振甫,並使李登輝跟民進黨的關係降到最低潮。
然後就進入正式會談。正式會談最值得注意的是,國民黨的態度似乎有一點改變,對北京會前會的某些協議加以反悔,以致讓負責會談的邱進益進退失據。同時也讓人覺得,在實際談判的表現上,國民黨明顯處於守勢和劣勢。
以下我想就李登輝、民進黨、國民黨非主流派、以及美國各方面在這一事件上的表現及處境加以評論,並由此事窺測此後兩岸關係的一些可能發展及其所牽涉到的一些問題。
一
就「辜汪會談」及其相關事件而言,李登輝的表現令人相當感到意外,進一步的加強了人們對他那種「不可測」的感覺。
在內閣改組之前的政爭高潮中,至少在台灣方面,恐怕很少人預測到,李登輝將以迅速的手段大幅度改變大陸政策。李登輝這種「動作」,讓非主流派、民進黨、及美國似乎都非常意外,簡直有點「措手不及」。
客觀的來看,發展到目前的兩岸政治及經濟現實,是台灣任何政治勢力都不得不面對的。但是,在以前,不論是主流派、非主流派、及民進黨,基本上都以「鴕鳥」心態來加以逃避。李登輝在把政府的行政大權從非主流派手中完全「奪」過來以後,立刻以出人意料的速度來處理兩岸關係,從政治策略上來看,不能不說「非常高明」。因為,在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台灣方面處理兩岸事務的主動權必然要掌握在李登輝手中。不論未來是敵是友,大陸都將以李登輝為主要「對口」或「對手」,這就可以保證李登輝在台灣政治的主導地位。
彭明敏評論「辜汪會談」,說李登輝不應該受到某些台商的壓力,而被迫舉行會談。這完全低估了李登輝,看起來,李登輝是要把「大陸政策」當政治牌來打,藉「大陸牌」來鞏固他在台灣的政治權力。既然他擺出想談的姿態,大陸必然要對他「客氣」一點;而且,既然他擺出重視兩岸經貿的姿態,想到大陸投資的台商(他們佔台灣經濟力量相當大的比例)也非找李登輝解決問題不可。至於所謂「民意」那無非是報紙和電視「製造」出來的,李登輝未必不能慢慢加以「改善」。
最值得注意的是,李登輝的大陸牌可能還有針對美國的作用。最近幾年,美國對台灣真是「予取予求」,態度非常蠻橫,不論是購買F-16是減輕美國「壓力」的一種策略。「辜汪會談」後,美國立刻組織了一個訪問團來台灣,其中包括錢尼、柯克派翠克、李潔明等重量級人物,顯然「別有所圖」。由此可見,李登輝的大陸牌並非「全無效果」。
但是,我們不能由此得出結論說,李登輝會比較「親近」大陸。從理論上說,大陸牌也只是李登輝的一種「策略」。那麼,我們目前還是無法瞭解其真正「企圖」。現在,我們逐漸知道,不能從李登輝的「話」去瞭解其意圖,我們只好慢慢看他怎麼「做」。至少,歸納他以前許多意外的做法,顯然他並不如我們想像的「簡單」。而且,既然他可以把大陸當「牌」打,並且其「打牌」對像還包括美國,那也正表示,台灣已經正視大陸的份量。反過來說,就是,大陸對台灣的影響已經正式表現在政治上,無論如何,這總是可喜的現象。
再簡單說一句:如果大陸的經濟持續發展,大陸的國力持續發展,李登輝手中的「大陸牌」的份量逐漸增加,換句話說,當李登輝不得不打大陸牌,而且也越來越需要「打」的時候,也就表示,兩岸關係正「密切加強中」。這種「勢」,也是李登輝(換了其他人也一樣)不得不面對,不得不接受的事實。
二
在「辜汪會談」前後,處境最尷尬的可能要數民進黨了。當國民黨圍繞內閣改組進行權力鬥爭時,民進黨無疑的在暗中幫了李登輝的大忙。民進黨在「台灣人出頭天」這一點上,恐怕一直相信李登輝的想法跟他們一致,他們似乎把李登輝當做可靠的「盟友」。
李登輝大陸政策的突然改變,而且事先完全不跟民進黨商量或打招呼,讓民進黨深深感覺到,他們被李登輝「耍」了。李登輝利用民進黨的「台灣意識」來鞏固他自己的政治權力,但卻另有打算。民進黨的「誠心」卻換來李登輝的「狡詐」,這一點是最讓民進黨惱羞成怒的地方。
然而,客觀的來看,李登輝對大陸的看法顯然要比民進黨「務實」得多,他知道,為了台灣前途,勢必要調整兩岸關係,如果按照民進黨的作法,扛著「獨立」的招牌,姿態擺得高高的,兩岸的實際問題完全沒有解決的可能,長期下去,隨著台灣經濟對大陸依賴程度的加深,台灣的處境會更加困難。擺出「談」的姿態,一方面解決急迫的實際問題,一方面降低大陸的敵意,減輕兩岸的緊張關係,另一方面又可以對美國造成壓力,從「策略」層次來考慮,利遠大於弊。
但是,李登輝的高明「策略」,卻讓民進黨吃了大虧。談判得了好處,台商只感謝李登輝;將來大陸要找尋談判對手,也會找李登輝。李登輝可以把兩岸的政治資源一手抓住,通通吃掉。李登輝在這一方面,完全不跟民進黨協商,真是有一點「黑吃黑」。但是,假如李登輝要跟民進黨「協商」到某種程度再進行,基於民進黨的「高姿態」,勢必一事無成。--先斬後奏,逼民進黨不得不調整他們的大陸政策,做得有點「狠」,但卻明快、迅速。
在民進黨方面,形勢上又不能反對事務性、功能性會談,這要得罪大批台商,以及觀光客。反對既不可能,別著一肚子氣吃李登輝的虧,又實在別不下去,於是,乾脆把「辜汪會談」的層次「提高」,硬說是「國共和談」的開端,想藉「民氣」來壓制李登輝,短期來看,是可以收到一些效果,但長期而言,以後兩岸的事務性會談逐漸增加,民進黨是否能夠一直把它「上綱」到「和談」層次,是值得懷疑的。至少,把這一策略用多了,恐怕要激起一般人的反感,這一次在會談前夕,民進黨批評主談的辜振甫是「賣台家族」,不能不說得到某種反效果。
歸根究底來講,民進黨的大陸政策太過僵硬,如果不調整,將來還要繼續吃虧。擺明要獨立,讓大陸不願跟民進黨談,自己也不願跟大陸談,只有僵在原處,寸步難行,而兩岸事務又一天多似一天,不是擺著讓李登輝來解決、來撿便宜嗎?李登輝之吃定民進黨,實際上根本就是民進黨自己先造成對自己不利的形勢,怪不得別人。
民進黨要以自己的方式主控大陸政策,只有一種可能:在選舉中得勝、執政。但是,這種可能性短期之內有實現的機會嗎?不錯,國民黨內鬥不斷、官僚貪污無能,大家都很灰心。但是,一旦面臨是否讓民進黨執政的問題,台灣的中產階級恐怕就要卻步了。萬一民進黨「宣佈」獨立,台灣局勢馬上動盪起來,誰願意冒這個險?而且,萬一基於「獨立」立場,兩岸談不攏,兩岸關係往後退,台商願意「忍受」這種局面嗎?
我們可以說,由於李登輝的「冒進」,民進黨已經面臨了左右為難的窘境。民進黨如何在兩岸政策上尋找出可走的途徑,恐怕要他們大傷腦筋了。
三
其實,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上的尷尬處境,恐怕還不如非主流派來得嚴重。長期以來,非主流派一直在批評李登輝搞「獨台」,現在,李登輝突然「大轉彎」,非主流派就不知道要怎麼辦了。
當邱進益、連戰宣佈,兩岸政策可以考慮調整的時候,我曾經在報上看到兩位非主流派學者力勸李登輝,說對中共不可太樂觀,兩岸交流不可走太快,看完後真是啼笑皆非,簡直不知道他們還有什麼立場罵李登輝搞「獨台」。
現實的來看,當非主流派在台灣喪失政治實權,又在兩岸關係喪失主動權的時候,他們就一無可為了。「黨國元老」基於正統立場,「防患」中共,這還可以「同情」;但年輕一輩,如果還這麼「死硬」,還堅持老國民黨傳統,死抱住「中華民國」招牌,內不能「見容」於大多數台灣人,外不能務實的面對大陸,就不知道他們還能走什麼路?李登輝如果按照他們的路走,那就是以一個台灣人的身份,來扮演蔣介石、或蔣經國的角色,那就只有「死」得更快。
我個人覺得,非主流派可能另有一條路可走:放棄以往的特權地位,接受「少數派」的事實,在台灣內部,持續的批判台灣的財閥政治,在兩岸關係上,基於兩岸人民的利益,推進更建康的兩岸交流方式。在我個人的觀察上,我覺得現在的立委只有林正杰在走這條路。新K連線的立委雖然較靈活,但是,太過重視以「策略」來爭取利益,跟台灣的財閥立委基本上是「一丘之貉」,基於他們的少數地位,路恐怕會越走越難走。(譬如參選縣市長,拉走一些票源,藉此迫使主流派作某程度的妥協,這樣的「險招」,後果很難預測。)
當然,也必須坦白承認,非主流派可打的牌並不多。但是,如果在兩岸關係上,基於自己的利益和意識形態,不願意見到兩岸關係「改善」,那就太說不過去,只會讓人覺得,他們的正統及特權遺留下來的心態,實在太可議了,這樣,他們會喪失更多的發言權。
四
美國對於這一次兩岸關係的「突進」,顯然非常擔心。在邱進益及連戰放出改善兩岸關係的空氣後,白樂崎即放言高論,批評台灣的過度樂觀。後來發現不妥,有干涉內政之嫌,才又改口緩和一下,但是,很明顯的,在每一次的「大陸熱」高潮,美國總要出面「降溫」,表現「宗主國」對台灣的「關心」。
在「辜汪會談」的正式會議上,我們看到,台灣方面對北京協議有一點後悔的跡象,以致造成會談出現僵局。台灣的新聞媒體都認為這是海、陸兩會溝通不良所造成,可是,實情可能並不簡單,也許美國曾經對台灣施加某種壓力,讓台灣不敢把會談進行得太順利。
會談後,錢尼、柯克派翠克、李潔明的訪問團也大可玩味。從表面上看,李登輝重談回聯合國的老調,而柯克派翠克則力勸台灣考慮聯合國花費多、收穫少,是否值得。這似乎暗示,李登輝是否以「大陸牌」作壓力,要求美國協助台灣重返聯合國。
從另一方面來考慮,「辜汪會談」後,兩岸的「高溫」雖然下降,但背後的動作似乎又不簡單。譬如,陸潤康率領了一個銀行考查團訪問大陸,顯然想要對台灣銀行業在大陸投資的事作某種評估;而陸委會也好幾次談到,銀行業到大陸投資是否合宜的問題。最近,又傳出高雄拆船業鉅子王玉雲要到大陸投資電纜、拆船、鋼鐵的消息。從這些蛛絲馬跡來看,兩岸的經濟交流隨著「辜汪會談」的結束,恐怕只會更往前進,不可能再後退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錢尼訪問團跟李登輝會談的重點,不太可能是回聯合國的問題。美國對兩岸關係的「發展」,到底想要施加何種壓力,只有等待進一步的觀察了。
五
會談後,最有意思的一則消息是:一項民意調查指出,台灣支持「獨立」的比率達到過去以來的最高點,超過了20%。這則消息初看有點「怪異」,無法索解。
我個人的想法是:「辜汪會談」在台灣大部份人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進行,確實引起許多人的危機感,不知道如何去面對台灣的新局勢。是這種危機,使得一些人選擇「獨立」一項。這是一種直接反應,不需要「負責任」的,這只是一種心理投射而已。
問題的關鍵在:長期以來,台灣大眾媒體對大陸報導的不友善態度,影響了一般人的心理,使他們在真正面對台灣前途問題時,充滿了「恐懼感」。消除這種恐懼感的最佳方式是:重新「改造」民意,讓民眾不再「害怕」大陸,我相信,如果李登輝「誠心」改善兩岸關係,他應該會注意到這方面的問題。我們應該可以從將來台灣大眾媒體的「輿論」方向,來探測李登輝「大陸牌」的真意--來看他是否真正要「拉攏」兩岸,還是只是在「玩牌」。◆
社論
國際之窗
中國的崛起與挑戰
人權問題
李登輝與國民黨
辜汪會談
台大哲學系事件
藏獨問題
兩岸關係
歷史回顧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