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法國文化大革命內幕

巴龍


中國的文化大革命給中國所帶來的十年動亂是世人皆知的,可是這場文化大革命對西方所產生的影響也的確不該低估。法國人至今回憶起1968年的法國學生「文化大革命」還心有餘悸,感歎不已。

學生運動的導火線

中國發生了文化大革命的消息自然使善於標新立異、喜歡尋求刺激的法國青年們感到興奮。1968年3月14日,法國著名的《世界報》發表了萬松.波德題為《法國人的憂愁》的文章。

這篇文章由於刊載在第一版,引起不少青年學生讀者的注意。文章提到了對青年學生開禁的問題,作者在質問南特(Nanterre)和安東尼(Antony)等女生宿舍樓裡為什麼要禁止男生進入?

作者的意圖在於討論對學生的教育的思想解放問題。但他萬萬沒想到,這篇文章竟成了法國學生文化革命的導火線。

文章發表後的幾個月時間裡,學生運動席捲了法國,所涉及的社會問題包括婦女的解放問題、人權問題、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問題及學生的自身教育等問題。

1968年的南特成了學生運動的發源地。在這座秀美的大學中心裡,受壓抑的男女學生們發出了「尋求解放」的吶喊。

當時的法國教育可以說大部分是填鴨式的,雖然在索邦大學聚集法國及西歐的名流教授,但是其教學方式還是較為呆板的。

然而,在外界革命風潮的刺激下,學生們已經不滿足於那種填鴨式的呆板的教育,他們在開始尋求一種新的學術空氣,尋找一片創作的天地。

1968年3月21日,一群組織起來的中學生砸碎了在巴黎歌劇院附近的一家美國銀行的櫥窗,因為在這些中學生們的眼中,這是侵略越南的美帝國主義的象徵。鬧事的學生中有四人被捕,其中一人恰好是參與了此事的南特大學的學生。

雖然這並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件,但對於本來就在騷動之中的南特大學中心的學生們來講是火上加了點油,這件事最終也就成了5月學生運動最早的火星。

3月22日,也就是四名學生被捕的第二天,近百名南特大學區的學生聚集在學校行政大廳前示威抗議法國政府的壓制學生行為。這些學生散亂地聚集在那裡,三明治、麵包屑、香檳酒空瓶隨處可見。

學生開始示威遊行

聚集在行政大廳前的學生們舉手表決,一致同意發動一場大規模的示威遊行,當時的幾位學生運動領導人是讓.彼艾爾都德依(現為某報社編輯)、依弗.萊茨(現為影視報編輯),還有許許多多不知名的毛澤東的崇拜者、義大利無政府主義的擁護者等等

其實,南特大學的學生們長期以來就對學校的有關規章制度表示了不滿,他們對於禁止男生進入女生宿舍樓更是耿耿於懷。示威遊行的學生首先佔領了女生宿舍樓。

校方十分恐慌,他們請來警察大隊維持秩序。當時的青年體育部部長也十分偏激,他認為青年學生運動完全是受了納粹情緒的影響,但他表示希望以最小的衝突平息學生的憤怒。

在這場激進的學生運動中,有一位人物是必須提及的,那就是23歲的達尼。這是一位活躍、開朗的青年學生領袖。他喜歡爵士音樂、喜歡踢足球,更熱衷於政治。

達尼是德國籍猶太人,他的父親是位律師,是共產主義制度的捍衛者,但不幸於1959年病逝。達尼是由他那信奉無政府主義的哥哥帶大的,達尼的思想裡充滿了反叛意識和與現實抗爭的意念。

就在轟轟烈烈的學生運動開始不久,達尼成立了他的「紅與黑」的戰鬥隊。達尼並不是在湊熱鬧,他有著自己深刻的思考。在回答記者詢問時,他指出:「戴高樂時代的法國青年缺乏驍勇精神,其實68年的學生運動不是一場革命,而僅僅是反對專制教育政體的反抗運動」。

的確,當年學生們響亮的口號之一就是:「改造社會!」,在中國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之下,法國學生們在尋求一種集體冒險的精神。

因為當時的法國仍然有許多清規戒律,婦女是不允許穿著長褲工作的(必須穿裙子),女生宿舍樓是不允許男生自由出入的。

這些礙手礙腳的規章束縛著人們的思想,青年人的反抗心理早已產生,問題就在於由誰來彙集這股反抗的力量,借哪種東風來使其成為燎原之勢。

68年3月22日興起的學生運動,正是借助了中國文化大革命的東風,由幾位出色的法國學生領袖引導的一場自我解放運動。這場運動的結果自然導致了當時青年一代在政治上,思想上與前輩們的斷裂帶。

(節錄自《巴黎龍報》)◆

社論

國際之窗

中國的崛起與挑戰

人權問題

李登輝與國民黨

辜汪會談

台大哲學系事件

藏獨問題

兩岸關係

歷史回顧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