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邊界爭端:軍事和外交的升溫

趙國材
(國防大學法律學系兼任教授)


2020年是中國與印度正式建立外交關係70週年。但在這個兩國關係重大的年份,中印邊境線上雙方軍隊摩擦、對峙的消息反復出現,根源在一百多年來雙方邊界從未劃定。

東、中、西三段邊境爭端

印度是中國目前在陸地邊界上存有重大爭端的唯一國家。中印邊境東、中、西三段爭議到底是哪三段?現在是誰入侵了誰的領土?要解釋清楚,必須從現實回到塵封的歷史之中。

中印兩國擁有共同邊界約2,000公里,存在領土爭議的區域總面積超過12萬平方公里,其中涉及西段、中段和東段三部分。

1.東段部分:爭議主要為印度控制的藏南地區。1986年印度議會設立阿魯納恰爾邦,包括藏南大部分地區。這裡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曾有「西藏糧倉」之稱,還是六世達賴喇嘛出生地。在這裡,1962年邊境戰爭中,解放軍擊潰印軍北方主力,但在佔領兩個月後主動宣佈停火、後撤,印度隨即重新佔領。中方認為爭議領土面積約九萬平方公里,目前全為印度控制。

2.中段部分:主要為錫金地區,中方認為爭議領土約2,100平方公里,目前全部為印度佔領。印度1975年武力吞併錫金,中國不予承認,直到2003年印度才首次承認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中段部分從來未經條約劃定界線,兩年前的洞朗對峙就發生在這裡。

3.西段部分:主要為中國控制的阿克賽欽地區,總面積約四萬平方公里;印度控制的克什米爾拉達克,總面積約5.9萬平方公里。

中方強調,過去數百年有一條「傳統習慣分界線」,沿著喜馬拉雅山南麓,鄰接印度阿薩姆平原。這條分界線北到喜馬拉雅山脊,包括歷來屬於西藏(古代吐蕃)地方管轄的不少藏人居住地區。

大英帝國劃的三條線

目前中國控制的領土遠在「傳統習慣分界線」以北地區,為何印軍仍認為中國軍隊侵入了印度呢?

論及1947年獨立建國的印度與中國的國境分界線,不能不回顧大英帝國在印度的殖民史及其劃出的三條線(均以大英帝國官員名字命名):「約翰遜線」(Johnson),「麥克馬洪線」(McMahon)和「馬繼業-竇訥樂線」(Ma Jiye-Donnale)。

19世紀成為英國殖民地後,印度在對外關係上依附英國。排除葡萄牙、荷蘭、法國的海上威脅後,英國殖民者開始以印度為中心擴張勢力範圍,不斷向北方推進,控制了歷史上藏族傳統居住區拉達克,劃了一條「約翰遜線」,將阿克賽欽全部劃入英屬印度控制的克什米爾,借道這裡將大英帝國的影響拓展到西藏和新疆。沙俄帝國慣以進攻印度來打擊英國,英國為了和北方的沙俄帝國爭奪新疆,爭取清帝國支持,又向清政府提出分割阿克賽欽的「馬繼業-竇訥樂線」。

在中段,英軍向北佔領了西藏亞東要塞,中印中段邊界以北地區。

1913年10月-1914年7月在印度北部的西姆拉會議,英國殖民者決議加強北進行動。劃分西藏為內、外藏,外藏指西藏全部和西康大部,為實行自治的緩衝國。隨後,英殖民者與沒有訂約權的西藏地方官員在印度東北方向中印「傳統習慣分界線」以北劃出「麥克馬洪線」,將約九萬平方公里藏南區域劃入英屬印度。

這三條線,中國,不論是大清帝國、中國國民黨政府抑或是中國共產黨政府從未接受,不予承認。

帝國崩潰後的新形勢

中印邊境爭端未因大英帝國崩潰消失,卻因原屬大英帝國的印度、巴基斯坦1947年分別獨立,中印邊境爭端出現新的格局。

印度、巴基斯坦獨立伊始,兩國間就發生了領土劃界爭議,1965年在中國西南部地區比鄰新疆、西藏地區的克什米爾發生長達一年多的第一次印巴戰爭,將克什米爾「一分為二」,分別控制。

巴基斯坦沒有要求以「約翰遜線」為界,提出以大英帝國政府1899年向大清帝國政府建議的「馬繼業-竇訥樂線」為基礎進行劃界談判,等於承認中國對阿克賽欽大部和整個喀拉喀什河源的主權要求。

1963年3月,中國和巴基斯坦在劃界問題上進行談判,達成解決邊境分界問題。而印度則因聲稱對整個克什米爾的主權,拒絕承認中巴劃界協議。

印度1947年8月15日獨立建國後,自認繼承了大英帝國在印度的遺產,「約翰遜線」以西和「麥克馬洪線」以南中國控制地區都屬於印度,遭中國非法佔領。印度堅持中印不存在邊界爭議,包括東段麥克馬洪線和西段約翰遜線都是中印間的「已定界」,故認為「中國實際上已經侵佔大片印度領土」。

解放軍於1951年進駐西藏前,西藏的部分高層領導傾向不斷加強和印度及西方的關係而疏遠北京,甚至主張西藏獨立,也成了影響中印劃界的政治因素。

「實際控制線」是中印邊界爭端的關鍵,中印雙方不能就實際控制線達成共識,就無法有效展開劃定邊界的談判。

「實際控制線」的概念最先由周恩來在1959年向印度總理尼赫魯提出,指東段的麥克馬洪線,西邊的所謂「傳統習慣分界線」。

1962年解放軍越過印軍控制線後片面停火,然後撤退20公里。尼赫魯說,那是解放軍「進兩步退一步」之後建立的控制線,因此拒絕承認所謂的「實際控制線」。

1993年中、印簽訂《關於實際控制線的協議》,在控制線附近雙方軍隊不許使用武器。不過,印度退役軍人,印度軍事雜誌《力量》的主編普拉文.索爾尼(Pravin Sawhney)認為,上述禁止使用武器的協議僅限於邊界防守,並不包括邊界巡邏。

2017年中國和印度在中部爭議邊界洞朗發生對峙,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曾敦促印度遵守1993年《關於實際控制線的協議》。

2020年6月15日在中印邊界西段爭議地區發生數十年來最嚴重的暴力衝突,20多名印度軍人身亡。衝突發生在加勒萬河谷。隨後中國外交部聲明,加勒萬河谷在「實際控制線」中方一側,屬於中國。中國的立場被印度斥為 「誇大其詞而且無效」。

中國曾對印度提議互相承認東西段爭議邊界的「實際控制線」。但最近在西部的流血衝突可能會讓數十年來確立「實際控制線」的外交努力毀於一旦。

一攬子交易解決東西段爭議

2003年印度總理瓦傑帕伊(Vajpayee)訪問中國,並與國務委員戴秉國討論了邊界問題,開始把印中邊界談判提高到政治層面。印度放棄了堅持在西段以昆侖山脈為印中邊界的傳統邊界立場,表示可以就邊界爭議進行談判。

2006年印中舉行第七輪談判。據說中國在談判中提出一起解決各段邊界爭議的一攬子建議,即中國願意放棄在東段爭議邊界對藏南,基本上是印度後來建立的阿魯納恰爾邦的要求,換取印度在西段爭議邊界承認中國對阿克賽欽的控制。

印度前國家安全顧問納拉亞納(Narayana)說,由於中國拒絕在達旺問題上讓步,談判未取得進展。2006年印度總理辛格對來訪的中國領導人胡錦濤說,印度不能在達旺讓步,但可以在阿魯納恰爾邦的其他地方讓步。

達旺屬藏南一部分,1951年被印軍控制,現在被劃入印度的阿魯納恰爾邦。1950年代,尼赫魯在經濟和軍事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執行所謂「前進政策」,進軍控制了達旺地區。

印度許多歷史學者指責印度總理尼赫魯錯判邊境局勢,因此才導致1962年邊界戰爭的失敗。印度政府不願意讓公眾看到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的內部文件《亨德森.布魯克斯報告》。報告認為,當初印度參戰「並非根據自己的實力,而是因為認為中國方面不會做充分反應」。

印度退役中將帕納(Pana)警告說,印度總理莫迪可能正在步尼赫魯後塵。他認為戰爭是印度的最後選項。但若是莫迪決定開戰,一定要明確進行局部戰爭的目的,同時也要為戰爭可能升級做準備。但不能操之過急,印度要從容地選擇戰爭的時機和地點。

印度西部邊界危機根本沒有軍事選項,因為印度的軍事領導人對解放軍的能力、戰略思想、作戰概念和戰術一無所知。

中印兩國關係應該摒棄冷戰思維,中印邊界爭端是長期存在的問題,雙方都應遏制己方的極端民族主義傾向,從戰略而非戰術層面觀察和理解中印關係。

結 語

國際邊境爭端是一個政治問題,可以也只能通過政治手段,以和平談判,友好協商,充分地考慮邊境的歷史、現狀和事實,公平合理地解決。

今日的特殊情況是在知識信息傳播發達的中、印社會裡,外交劃界談判的任何重大退讓都會點燃國內民族主義烈火,壓縮了折衷談判,合理和平解決邊界爭端的空間。◆

社論

七七抗戰75週年

國際視窗

中國與世界

「港區國安法」與台灣事情

原鄉人的故事

海峽短評

編後

送別《海峽評論》創辦人王曉波

王曉波著作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