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雖勝利 台灣待光復

為全民抗日戰爭勝利75週年而作

林金源
(《遠望》雜誌社社長、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對於中華民族來說,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1937年的「七七事變」、1945年8月15日的日本戰敗投降,以及10月25日的台灣光復節,都是永難忘懷的重大日子。前二者刻骨銘心,後二者歡天喜地。不幸的是,台獨興起後的台灣,已經把對日抗戰當作外國史,甚至站在日本的立場(但假借「客觀、超然」之名),把台灣光復改成「終戰紀念」。鄭弘儀等獨派還說,他們的父輩當過台籍日本兵,台灣人的中日戰爭經驗與「中國人」不同,如果紀念台灣光復,他們情何以堪?

台灣人是日本侵略中國的直接受害者

如果從「九一八事變」起算,中國對日艱苦抗戰14年。如果從「七七事變」起算,對日抗戰至少8年。大陸上的中國人遭受日本帝國主義欺凌,喪失身家、財產、性命,直接受害者超過三千萬人。台灣只因為早從1895年就被日本殖民、綁架,只有部分人成為侵華的共犯,除此之外幾乎沒有人直接死於侵華日軍的槍砲刺刀之下,許多台灣人就以為日本侵略中國與自己無關。這是大謬。

台灣人不但是日本侵略中國的直接受害者,更是最早的受害者,比「九一八」、「七七」更早就已受害。台灣總督府的官方資料顯示,乙未割台之後的前幾年,約有1%的台灣人被殺。往後的1915年噍吧哖事件、1930年霧社事件,台灣人繼續慘烈遭害,而且早於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台灣人理所當然應該對於「九一八」、「七七」和14年抗戰感同身受、休戚與共才對。可惜到了1930年前後,多數台灣人已經被馴化、被洗腦了,殖民地的台灣人只知以日本的眼光看世界,他們既對於同胞慘遭蹂躪無感,也置身於全體中國人共同凝聚國家民族意識的洪流之外。

從「九一八」到「七七」,再到八年抗戰,兩岸中國人都是受害者,只是受害方式有別:大陸人掉了腦袋、丟了性命;台灣人被洗了腦袋、丟了靈魂。丟了性命,驚天動地;丟了靈魂,無聲無息。難怪大陸14億人會緊記這段歷史,被台獨洗腦的台灣人卻漠視、扭曲這段歷史。

誰說對日抗戰與台灣人無關?

「七七事變」之後,已經認賊作父的台灣中學生,抱著募款箱在街頭募款,支持日軍侵略中國。此後,台籍日本兵甚至直接上戰場,與對岸同胞廝殺。讓盟軍苦惱的日本神風特攻隊,就是從台灣多處機場起飛,起飛前台灣學生還列隊為他們送行。凡是有良知的台灣人,如果略知歷史的大是大非,應該都會為自己前述的助紂為虐、數典忘祖、為虎作倀,深感自責與不安才對。

張三陷害李四,又強勢收養李的幼兒,再唆使長大後的李兒去殺李四。這種只出現在肥皂劇的戲碼,竟然在中日戰爭的過程裡真實上映。肥皂劇中殺害父親的李兒,知道真相之後,必定崩潰、自責,甚至自殘。但是全面綠化的台灣,不但不曾為自己在中日戰爭裡的不義角色自責,反而以與日本並肩作戰為榮(李登輝、蔡英文都曾為此建塔、題字),並且以此異於大陸的抗日經驗,合理化自己種種媚日的史觀與行徑。肥皂劇的誇張性與戲劇張力,碰到丟失靈魂與道德的台灣,只能甘拜下風、自嘆不如。

「九一八事變」前後,殖民政府加緊在台推動皇民化,鞏固台人心防,以防台灣人成為日本侵略中國的干擾。先是1931年開始積極推動神道教,目標和口號是:「國有神社、家有神廟」、「一街庄一神社」。1937年前後陸續又展開「國語家庭」、「正廳改善」、「寺廟整理」等運動。這些運動都是要洗台灣人的腦,要奪走台灣人的靈魂和價值觀。洗腦工程的啟動時間,也與「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緊緊相扣。中日戰事一擴大,殖民當局就加速洗腦工程,誰說對日抗戰與台灣人無關?

「國語家庭」的認定制度從1937年開始。如果全家都使用日語,奉祀神宮大麻(祭拜日本天皇祖先天照大神)、廢棄傳統信仰、改穿和服、具有(日本)國民信念,經申請、審核後就成為「國語家庭」,除了獲頒證書、獎章、「國語家庭」門標之外,還有具體實質好處。「正廳改善」也自1937年開始,要求台灣家庭在正廳供俸日本神宮大麻,取代日人眼中「雜亂無章」的中國傳統神祇與祖宗牌位。

「寺廟整理」運動從1938年開始,但日本政府想要去除中國傳統寺廟的心思早就萌芽。1934年6月25日總督府文教局官員在台灣神職會雜誌的社論表示:「今日踏入本島部落,深感痛切者,無論在山間僻壤,必有舊式寺廟存在,其總數已超過4,000;相反的,清淨莊嚴的鎮守之宮--地方神社--則幾乎不見其跡(總數僅19)」。「寺廟整理」之後的成效,請見下列數據。根據1930-1942年度之《台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1930年寺廟之募款約為神社之50倍,件數亦近8倍。但從1933年開始,神社之募款卻遠超過寺廟。1938年起寺廟、齋堂之捐贈呈現空白,因為寺廟整頓運動自該年展開。又,自1895-1931的36年間,全台新建立的神社才25所。1934-1940年的6年間,共新建34所,它是日據50年中新建神社數目的一半。日本侵華的腳步越緊,殖民政府同化台灣人的心情就越急。

台灣總督府編造的「莎韻之鐘」

至今仍被許多無知的台灣人詠嘆、緬懷的淒美愛情故事「莎韻之鐘」,該故事也與「七七事變」有關。1937年中、日兩國正式爆發全面戰鬥之後,日本陸續徵調大批青年開赴中國作戰。1938年9月,在南澳的日籍教師田北正記被徵調前往中國戰場。替他搬運行李的泰雅族少女莎韻,在山區不幸失足溺死。這原本只是一個意外事件,台灣總督府卻利用電影、歌曲、文字各種方式,把它曲解為少女對日籍老師的愛慕,不但趁機褒揚莎韻的「義行」,還用來宣揚理蕃政策的成功。

總之,對日抗戰中大陸雖犧牲了3,000萬人命,卻喚醒了國魂,凝聚了民族意識;台灣直接死於中日之戰的人數雖少,卻付出全體台灣人的靈魂與尊嚴。尤有甚者,日本建立偽滿州國之後,他們控制、同化東北的所有伎倆,幾乎都是複製在台的「成功」經驗。(參見《遠望》雜誌2020年7-8月號所載,美國知名記者E. Snow在1935年所寫文章。)如此說來,台灣豈非日本侵略、裂解中國的跳板與幫兇?昔日如此,今天亦然,這是多麼難堪的角色。如果台灣人沒有這種體認與警覺,就證明他們的靈魂真的已被奪走。

中華民族還有長路要走

台灣藍營雖比綠營更重視抗日歷史,但他們卻有獨特過不了的檻。首先,藍營當中只有50、60歲以上人士才對抗日歷史有感,越年輕的藍營越像綠營,他們對於中華民族的感情、對於歷史的正確認知,都跟綠營一樣薄。其次,老藍營雖具有抗日、民族意識,但他們幾乎都擺脫不了內戰情結,一方面緬懷於「中華民國」對抗戰的貢獻,一方面卻痛恨中共「搶奪」抗戰的話語權與功勞。他們無視於唯一能繼承、發揚「中華民國」立國及抗戰精神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事實,反而自閉於內戰恩怨的厚繭,甚至不惜向綠營靠攏,就只為了維護已被藍綠聯手掏空的「中華民國」招牌。

2015年北京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舉行盛大閱兵典禮。連戰等人受邀參與,卻引來藍、綠圍剿。綠營對抗戰歷史不懷好意,他們藉機批判北京、連戰,本就不值一駁。但是重視抗戰歷史的藍營,卻也強烈杯葛,證明在他們心中,「當年誰領導中國抗日」比「今後如何讓中國更壯大」還重要。荒謬的是,若非北京高調紀念抗日戰爭勝利,這樣的盛典難道會出現在全面「綠化」的台灣?

1947年來台任台灣大學文學院院長的錢歌川說:「光復後的台灣,要接收的不是敵產,而應該是人心。」旨哉斯言。當時所謂的接收人心,應指接收、改造已被皇民化的人心,讓台民再以做中國人為榮。今年8月15日是抗戰勝利75週年,遺憾的是,現在自認是中國人的台灣人少之又少,1945年光復的台灣形同又再淪陷。為了再光復台灣,今後接收、改造人心的工作遠比75年前還難。因為「自我再皇民化」運動在台灣早已蓬勃展開,目前仍看不到壓制它的力量與機制。除此之外,台灣還有一群雖然緬懷昔日抗戰精神,但今日為了拒統、反共寧可阿諛日本者,讓日本的反華勢力有機可乘。

對日抗戰,仍未結束。台灣再光復,中華民族還有長路要走。◆

社論

七七抗戰75週年

國際視窗

中國與世界

「港區國安法」與台灣事情

原鄉人的故事

海峽短評

編後

送別《海峽評論》創辦人王曉波

王曉波著作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