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對中外交的兩難

何思慎
(輔仁大學日文系〔所〕特聘教授兼日本暨東亞研究中心主任)


6月,因石垣市當局將釣島的行政區劃更名為「登野城尖閣」,釣魚台主權爭端再起,使中日關係再度面臨挑戰,更為習近平赴日進行國事訪問平添變數。

安倍對港展現「安倍色彩」

2008年華爾街金融風暴為美、中帶來合作契機,拉近關係,但今年雙方貿易戰未歇,又爆發新冠疫情,美國總統川普利用疫情操作對立。《港區國安法》立法後,美國更與加拿大、英國、澳洲及紐西蘭聯手圍堵中國。

日本雖為美國在東亞的重要盟國,在美、中對立中卻與美國保持一定距離,日本拒隨川普的節奏操作「反中」,對香港問題,安倍內閣強調維護香港「一國兩制」下高度自治的重要,對《港區國安法》表達「遺憾」,此外交措辭或顯嚴厲,但相對於美、英、澳、加聯合譴責北京威脅香港的自由,破壞香港自治,違反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有明顯溫度差。

日本對香港問題表態之遣詞用字極為謹慎,其關注香港「高度自治」的前提為尊重「一國兩制」,亦即不挑戰「一國」,不支持「港獨」。安倍希望在挺香港自治及維護中日關係間取得平衡,既站在「西方一員」的立場,原則上與歐美同調,但又不想與北京的關係倒退。平衡向來為安倍施政的特色,在香港問題的因應上,「安倍色彩」顯而易見。

日本對香港問題止於口頭的宣誓,對於「制裁」北京或港府,安倍顯得消極,有類「六四事件」後日本政府採取的態度。日本認為「制裁」並不現實,此將使中日關係轉冷,嚴重影響日本經濟,首相官邸相關人士亦強調,美國以外各國對「制裁」的態度稱不上積極,此反映安倍首相的謹慎姿態。

美、日淪為「金錢的同盟」

其實,個性捉摸不定,喜以金錢衡量彼此關係的川普主政美國,不利美日關係。川普眼下的美日同盟淪為金錢關係,共同的安全戰略利益不若與日本計較支付多少錢來得實際,此種金錢取向,在前白宮安全顧問波頓回顧錄中斑斑可考。波頓認為,川普將損及美日同盟,安倍在駐日美軍費用若無法滿足川普,撤回駐日美軍或許是美國的政策選項。

對安倍而言,相較於川普,習近平是位更易於打交道的領導人,因其較穩定,不那麼出人意表。日本與美國間的冷戰型同盟面臨變革,自衛隊將推動轉型,「專守防衛」下,美軍為「矛」,自衛隊為「盾」的模式無以為繼,日本須建立攻守俱佳的自衛隊,「對敵基地攻擊能力」的討論成為日本防衛的重要課題。

惟扈從美國,與中國進行軍事對抗應非日本應對印太周邊安全變局的良方。日本經濟難脫鉤中國,新冠疫情促使企業重新檢討全球化下的產業聚落分佈,但能否與中國斷鏈仍須尊重市場,非政治力所能決定。安倍內閣撥22億美元助企業撤出中國。

中國強化釣島維權牽制日本插手南海

6月以來,擺脫新冠病毒陰霾的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恢復在太平洋地區的演訓,包括在日本橫須賀基地的「雷根號」、主要衛戍菲律賓周邊海域的「羅斯福號」及巡弋東太平洋的「尼米茲號」,其中「雷根號」及「羅斯福號」7月4日在南海展開雙航母作戰演習,與持續至5日的中國海軍在西沙群島海域的軍演較勁。

南海全域公海化為美國的主張,與北京主張之「南海九段線」針鋒相對。然而,美國第五航母打擊群司令維科夫(Wikoff)少將表示,期待所有國家做出專業的行動,美軍的演習不為與中國的演習對抗,在於對美國的夥伴及盟友傳達華府致力維護區域安全及穩定的明確訊息。因此,美軍南海雙航母演訓是展現態度,而非向北京針鋒相對,應不至於掀起戰端。

近年來,中國除在南海島礁吹填造陸,興建機場等設施,更擬在南海劃設防空識別區,強化對南海區域的控制。然而,防空識別區劃設須配套防空力量的建置,中國在南海諸島著手部署預警機及反潛巡邏機,並將國造的「山東號」入列三亞錦母角航母基地。

華府認為,北京強化對海南三沙市所轄之南海島礁及海域的控制,有違2016年對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之不將南海島礁軍事化的外交承諾,但北京認為中國在南海的行為無關軍事化,僅為維護島嶼主權的合理舉措。

南海不僅涉及美中關係,因日本視該海域為「生命線」,亦與美國同調,主張「出雲號」協同護衛艦「村雨號」、「曙號」,與「雷根號」在南海共同演練。日、中存在東海爭端,美日同盟擴及南海,意味東亞海域戰略安全一體化,中國在東海、南海的應對亦須遙相互應。

今年以來,中國強化對釣魚台列嶼的維權行動,帶有牽制日本將海上力量投射南海的戰略佈局。中國海警船不僅連續83天在釣魚台執行任務,更從7月4日起進入釣魚台12海浬,連續航行時間達39小時23分,創下2012年9月「釣魚台國有化」後最長紀錄。釣魚台爭端再起,使中日關係「正常軌道」蒙上陰影。

日本朝野借題發揮

習近平訪日因新冠疫情延宕,使在「防疫外交」中拉近民間心理距離的中日關係改善出現停滯,但異於川普在疫情中全面升高美、中對立,日相安倍在香港、南海及釣魚台等問題激化下,雖打亂「安倍外交」節奏,仍勉力維持2017年以來中日關係改善的勢頭,避免對中外交取得的成果付諸東流。

然而,在新冠防疫差強人意,「愛將」東京高等檢察廳檢察長黑川弘務防疫期間涉賭,親信河井克行身陷政治醜聞的多重打擊下,安倍內閣支持率下挫至三成左右,不僅四連霸自民黨魁夢碎,黨內的「後安倍」權力競逐亦提前啟動,為習近平的訪日平添變數。

在安倍聲望下跌下,被視為「俯瞰地球儀外交」最重要拼圖的習近平訪日,在《港區國安法》實施後,似乎成為朝野反戈逼宮的口實,日本政壇出現重新檢討習近平訪日聲浪。自民黨外交部小組即以此為由,提案「請求取消」習訪日一事。「後安倍時代」的接班競逐者環境相小泉進次郎指出,當認真對待小組的決議,因這代表國民的政治家呼聲。小泉此舉意在爭取自民黨外交小組組長中山泰秀等黨內青壯派支持,蓄積個人政治能量。

此外,日本跨黨派保守系議員組成的「日本會議國會議員懇談會」亦向官房長官菅義偉遞交請願書,要求中止邀請習近平赴日國事訪問。懇談會會長古屋圭司希望請願聲明能作為與北京談判籌碼。日本對習近平訪日存在不同聲音,意味目前中日關係仍處於混沌未明的狀態,若11月美國政黨輪替,中日關係的「上位結構」中美關係與美日關係將出現變動,習訪日恐好事多磨。

安倍靜待習訪日時機

因此,藉習近平訪日,共同敲下定音槌的時機未臻成熟。在雜音過大下,難以設定音場,習近平訪日將徒具形式,無法獲致有意義的「第五份文件」,此無疑是中國對日外交的失敗,無助於建構穩定、可持續合作的中日關係。自民黨外交部的提案難以代表舉黨一致的見解,決議內容最後在幹事長二階俊博為首之「志帥會」議員堅持維護長年努力構築之中日關係的意見下,修正為對內閣較不具約束力之「作為外交小組不得不請求取消」的表述,充其量僅為做球給安倍,爭取更有利於日本的習近平訪日條件。事緩則圓,靜待時機才是上策,此為日本的「德川哲學」。

安倍成為日本在任最長首相絕非偶然,其「平衡感」極佳,能在混沌不明局勢下帶給日本國民「安定感」,中日關係破局無贏家,雙方皆以維護雙邊關係為基調,不使習訪日一事成為「後安倍時代」權力角力籌碼。「反中」在川普尋求連任的民意動員中,成為最廉價的政治操作,但此可能為中美關係帶來難以收拾的後果,日本朝野不須在權力競爭中應和「反中」,捲入美、中對立,損及中日關係。

「安倍外交」堅守美日同盟的重要性,亦強調與中國在全球治理方面進一步合作的重要性,維繫日本在國際政治中的存在感。日本應著眼於「後新冠時代」的東亞經濟復甦,在區域經濟整合中發揮關鍵作用。

因日本服從強者的民族性,中國的持續發展對中日關係產生積極作用,但中國崛起對日本周邊形成的安全戰略壓力,使「中國威脅論」揮之不去,中日關係須妥慎處理中國崛起對日的雙重影響。冷戰結束後,東海海域爭端無疑為中、日外交齟齬所在,雙邊關係一度因之陷入1972年建交後的谷底,但此爭端應在中、日對話下尋求解決,不應使之成為阻斷中日關係的障礙。中國崛起為必然之勢,日本只能找到方法與其共處。

結 語

釣魚台列嶼不該成為日本「反中」操作的利器,此無助爭端的解決,徒令東海再掀波瀾,但中國亦須具外交智慧,在維護釣島主權上,一味秀肌肉只會使日本支持中、日友好的聲量下跌,為意圖挑起「反中」的有心人製造機會,拉開中日關係。

「安倍外交」在美、中對立及政治、經濟兩難中維持平衡,卓然有成,但「後安倍」時代將臨,日本外交、安保的再抉擇,決定日本,更左右印太的未來。◆

社論

七七抗戰75週年

國際視窗

中國與世界

「港區國安法」與台灣事情

原鄉人的故事

海峽短評

編後

送別《海峽評論》創辦人王曉波

王曉波著作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