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鐵道之父變成了日本人

張方遠


位在台北舊城北門外的原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經過16年修復,於今年7月7日以「國立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正式開館。7月6日館方舉行了開幕典禮,蔡英文親自出席,稱該園區「見證了百年來台灣的發展及變遷」;文化部長李永得則認為,「鐵道帶動台灣的現代化,也是台灣人共同的記憶」;而交通部長林佳龍更表示,「從鐵道現代性的發展,凝聚台灣意識」。

該園區正式對外開放後,吸引了大批民眾參觀。園區一塊展板特別介紹了1906年出任台灣總督府鐵道部長的日本工程師長谷川謹介,並以其主導日據時期縱貫線建設、對台灣社會有深遠影響為由,稱之為「台灣鐵道之父」。館方研究員對媒體表示,這個稱呼是來自於許多文獻的學術觀點,「但未必每人都會同意,特別是有不同史觀的人,就會有不同差異」。

對台灣開發史有認識的人都知道,台灣的鐵路建設始自於清朝台灣建省後,首任巡撫劉銘傳推動以洋務近代化為內涵的新政改革,其中便包括了全長100公里、從基隆到台北,延伸到新竹的鐵道;且靠著自行集資,克服技術上的重重難關。稱劉銘傳為「台灣鐵道之父」應是名正言順,不只符合史實,更是歷史正義。

然而,台獨為了重構國族認同,「亡其國先亡其史」,將日本支配、壓榨、剝削殖民地台灣的殖民50年史,顛倒為台灣現代化的開端,美化、中性化殖民的概念與歷史。「台灣鐵道之父」從劉銘傳變成長谷川謹介,僅是這股扭曲史觀的冰山一角。

劉銘傳在台建設鐵道,不只是為了海防之需,同時藉此發展產業,乃是自主近代化的體現。而日殖建設的縱貫鐵路,卻是為了壟斷台灣資源運送回日本,更是1940年代日本南進侵略國策的交通「尖兵」。在刻意混淆清朝和日本鐵路建設的本質下,台獨政權自我附庸,又有「自我附庸」那個自我附庸的台獨政權的「知識分子」護航,正是對民進黨口中「台灣主體性」最大的嘲諷。◆

社論

七七抗戰75週年

國際視窗

中國與世界

「港區國安法」與台灣事情

原鄉人的故事

海峽短評

編後

送別《海峽評論》創辦人王曉波

王曉波著作選